一、實現能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
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合理利用包括面很廣,涉及調整產業結構、行業結構、企業結構、產品結構和能源消費結構,合理組織生產,提高產品質量,節約原材料,廢舊物資回收利用以及能源開發、運輸、貯存、加工、轉換、燃料替代等,目的是達到能源利用的最佳整體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向節能型發展。
1.1 調整工業布局,合理組織生產,實現有效利用能源資源。有條件的礦區發展煤電聯營、煤化工以及煤炭建材聯營等多種經營、綜合利用的能源產業。高耗能工業布局應靠近能源產地,水電站附近配置高耗電工業。逐步實現電鍍、鑄、鍛、熱處理以及制氧等專業化生產。
1.2 調整高耗能產品生產結構和用能品種結構,實現規模化生產。提高廢鋼利用率、降低鐵鋼比、提高材鋼比、提高機焦比重;發展節能型墻體材料、降低粘土磚比重;調整化肥氮、磷、鉀比重,發展精細化工;增加煤炭洗選比重,合理調整焦煤、動力煤的生產比重;增加輕、重柴油及船用內燃機油比重;提高煤炭轉換二次能源的比重和高耗能原材料的替代率。
1.3 在技術經濟合理的前提下,就地就近利用熱值在12560千焦/千克以下礦物燃料。如褐料、中煤、煤泥和煤矸石的就地利用。
熱值低于4200千焦/千克的煤矸石用于發展矸石磚和石煤磚,或用作水泥廠的燃料和配料、混凝土骨料和砌塊材料,10500千焦/千克以上的煤矸石用作低熱值工業鍋爐燃料,開發推廣燃燒煤矸石的流化床技術。
1.4 煤礦附近低熱值燃料應優先就地就近用于工業鍋爐。有條件的礦區,可利用矸石建設坑口矸石電站或熱電站?拷旱V、電廠的磚瓦廠,發展煤矸石磚、粉煤灰磚生產,禁止新建、擴建侵占耕地的實心粘土磚廠。
1.5 搞好油頁巖和石煤的綜合利用。含油量較高的油頁巖用于生產頁巖油,含油量較低的用作動力燃料及綜合利用。石煤主要就地就近做燃料和生產建筑材料,并開發石煤綜合利用技術。
1.6 積極開發褐煤的利用技術途徑。積極發展褐煤煤電聯營,采用改良溫克勒氣化技術,建立褐煤氣化示范廠,生產甲醇、合成氨等化工產品,開發褐煤提干、快速熱解工藝,生產鐵合金焦及褐煤直接液化和不加粘結劑成型技術。
1.7 煉焦工業應根據焦炭用途,分別生產冶金焦、鑄造焦、氣化焦等品種。限制土焦生產。煉焦入爐煤灰分、硫分、水分要求分別穩定在12%、1%、7%以下。
1.8 擴大原煤入洗量,提高洗選煤比重,做好分品種用途供應。保護焦煤資源,嚴禁將主焦煤做動力煤使用。供應民用、化工和冶金噴吹優質無煙煤,高爐噴吹煤灰分應在14%以下。
1.9 工業用礦山原料實行精料方針。鋼鐵、有色冶煉和化工非金屬原料,均要求原礦精選加工。合理提高礦產品位,穩定精礦成分,降低精礦水分以及降低采礦損失率和貧化率,提高工業輔料質量。
1.10 加強廢舊物資的再生利用,擴大廢舊物資加工能力。大力回收廢鋼鐵、廢有色金屬、廢塑料、碎玻璃、廢紙等。
1.11 綜合利用鋼鐵渣、蔗渣、造紙廢液、粉煤灰等工業廢料。
1.12 在制定能源投資計劃時,根據開發與節約并舉的能源方針,對能源開發與能源節約進行技術、經濟和環境的比較,論證,擇優決定投資項目。對國家公布淘汰的耗能產品,嚴禁生產和使用。
1.13 民用能源優質化。城市發展煤氣、天然氣、液化氣供炊事。發展熱電聯產、集中供熱(包括生活用熱水)、集中供冷。盡量滿足居民對電力需求的增長要求。
二、加速工業窯爐、鍋爐及其他用能設備的更新改造
90年代初,全國已有40多萬臺工業鍋爐,平均容量2噸/時,平均熱效率60%~70%,年耗煤約3億噸。據12個部門統計,有工業窯爐6.1萬臺,年耗煤1.5億噸;約有6000臺煤氣發生爐,年耗煤約5000多萬噸。全國有風機、水泵近4000萬臺、8500萬千瓦,農村排灌機械1000萬馬力,壓縮機100萬臺,電力變壓器8.4億千伏安,中小電機3.5億千瓦,工業電爐70萬臺,電焊機100萬臺,氣體分離設備6000套及內燃機、拖拉機、汽車等基礎用能設備,其中有許多是六七十年代的產品,甚至有50年代的產品,能源消耗大、效率低。目前,用能設備消耗電力約占全國發電的60%~80%,耗煤約占全國煤炭產量的50%,消耗汽油占產量的55%~60%,柴油占40%以上。
2.1 更新改造工業窯爐。提高冶金、機械、石油化工等行業的加熱爐、均熱爐、鍛造爐、熱處理爐以及燒成、烘烤、干燥爐等設備的熱效率。新建工業窯爐應向連續化、大型化、自動化方向發展。開發推廣全纖維結構工業爐。
2.2 更新改造換熱設備。研究高效、長壽的換熱設備,替代低效換熱設備。如推廣板式換熱器、螺旋管式換熱器、螺紋板式換熱器以及開發噴流換熱器、陶瓷換熱器、流化床換熱器等高溫換熱器,推廣采用熱管、熱泵等低溫換熱器,研制中、低溫余熱發電設備。
2.3 采用高效加熱新技術,如遠紅外、等離子、感應加熱等技術。
2.4 加速高效省能型機電產品的開發和生產,更新替代現有高耗低效的工業鍋爐、風機、水泵、工業電爐、中小型電機、配電變壓器、壓縮機、電焊機等機電產品。
2.5 新建工業爐窯,采用新型隔熱、保溫材料,燃煤爐的熱耗必須達到國內一等爐水平,燃氣和特殊用油加熱爐熱耗應達到特等爐水平。
2.6 嚴格限制耗能高、技術落后的設備和工藝的生產和建設。如小高爐、土燒結、小轉爐、小電爐、小軋機、凝汽式小火電、土焦爐、土煉油、土立窯、小玻璃熔爐、小電石、小有色金屬冶煉、石墨陽極電解等。
2.7 逐步淘汰或改造現有技術落后的高耗能設備,重點是電力的中、低壓火力發電機組;冶金的化鐵煉鋼、平爐煉鋼、低功率電弧爐;有色金屬銅、鉛、鋅燒結和敞開式鼓風爐和電爐熔煉;生產水泥的濕法窯、干法中空回轉窯、立波爾窯,玻璃行業50萬重量箱以下小玻璃,磚瓦行業的土磚窯、馬蹄窯,建筑陶瓷行業的倒焰窯、推板窯和多孔窯;化工行業的兩效蒸發工藝裝置,石墨電極電解槽及敞燒式電石爐;日用玻璃行業的室式和鏈板式退火窯等。
2.8 加速工業鍋爐改造。凡不符合《評價企業合理用熱技術導則》規定的鍋爐,均應進行改造。凡已確定集中供熱區域內的老舊式低效鍋爐,不再進行單臺改造。
2.9 推廣先進的燃燒裝置,發展粉煤旋風燃燒裝置。推廣鍋爐分層燃燒技術。1000℃以上高溫熱氣、燒油爐,采用預熱式燒嘴、高速燒嘴、全熱風油嘴及輻射杯燒嘴。開發脈沖式燃燒、觸媒燃燒及超聲波霧化油燒嘴等新型燃燒裝置。
2.10 開發推廣節能電力電子技術。如風機、泵類的調速控制,電車、電力機車交流變頻調速、斬波調速,新型變流設備、逆變電焊機等。淘汰落后的變流機組、旋轉勵磁機、電阻調速裝置。
2.11 改進電解和電鍍電源。合理調整和改造鋁電解、電鍍電源及其整流裝置的調壓方式和范圍。推廣變壓器、調壓器、整流器“三合一”式整流裝置。推廣脈沖電源電鍍,淘汰直流電源電鍍。
2.12 推廣低壓電器節能技術。嚴格執行交流接觸器節電器及其應用技術條件國家標準(GB8871-88),加強交流接觸器節電產品管理。淘汰RTO系列熔斷器、JR6、JR16系列熱繼電器及XDZ等系列信號燈。
2.13 嚴格執行家用冰箱等九類家電產品耗限定值國家標準(GB12021.1-9-89),禁止能耗高的家用電器的生產。大力發展電力電子技術、模糊邏輯控制技術在家電產品中的應用。逐步淘汰氟立昂制冷機。
2.14 推廣節能型電光源。如高效節能燈及燈具等,逐步淘汰白熾燈泡。
三、提高供熱效率
到2000年實現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25%~30%,重點城市達到45%~50%,管網熱損失降至5%,區域鍋爐房運行熱效率從90年代初的50%~60%提高到75%~80%。
3.1 大力發展熱電聯產、區域鍋爐房供熱,合理選擇集中供熱方式,取代分散、小型工業鍋爐供熱,提高熱電比重。單臺容量20噸/時以上供熱鍋爐,熱負荷年利用4000小時以上者應積極進行熱電聯產改造。在負荷不低于70%的前提下,保證機組穩定經濟運行,優先采用背壓式或抽汽背壓式機組。積極發展城市熱水供應和集中供冷,擴大夏季熱負荷和發展夏季熱制冷技術。
3.2 改進熱力管網的調節方式,推廣平衡閥、自力式流量調節閥、變速泵、計算機等調節、控制設備,逐步實現管網調度、運行、調節的自動監控。
3.3 降低供熱管網熱損失,使管網熱損失降至5%以下,管網總泄漏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下。使用新型保溫材料,對供熱管道、法蘭、閥門及附件按國家有關標準采取保溫措施。盡量采用成熟的直埋預制保溫管,研制耐高溫復合材料保溫管。加強疏水器、熱力閥門等維護管理。
3.4 提高用熱設備熱效率和供熱系統的熱效率,改造落后的用熱工藝設備。大量用汽的工礦企業(如造紙、制糖、印染、食品等),在動力供應方面,宜采用“以熱定電、熱電結合”的方式,實現蒸汽熱能梯級利用,對熱負荷波動大的供熱系統,推廣使用蓄熱器。
3.5 爐窯應配備完善的熱工計量儀表,加強溫度、壓力、流量等計量、測試和記錄。每座用能設備應配備溫度、壓力、流量等計量裝置及分段調節與控制裝置,配有換熱設備的爐窯,儀表等計量設施應與換熱設備同時投入使用。
3.6 工業鍋爐設備應嚴格執行《評價企業合理用熱技術導則》(GB3486-83)標準中要達到的空氣系數、排渣含碳量、熱效率,以及排煙溫度等有關標準。
3.7 推廣動力配煤與民用型煤,發展工業型煤技術。